作为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从日内瓦湖畔的洛桑来到中国的北京,并成功举办四届,这本身就是对中国这片文化艺术沃土的一个认可。目前正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双年展,特增加了紫砂艺术展,并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和策展人。英国一家艺术学院院长当即认真表示,要邀请展览人即紫砂艺术家崔龙喜到国外讲学和办展。组委会的有关人员说,这证明艺术无止境,品位无国界。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11月25日,为期一个月的“从洛桑到北京”第五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拉开帷幕。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此次盛会,汇集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件作品。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崔龙喜,作为中国惟一的紫砂工艺美术师代表,应邀展出个人作品。 崔龙喜说,紫砂作为宜兴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能亮相国际双年展,并引起30多个国家和地区艺术人士的关注,这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评判,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褒扬。他说,他不是来炫耀的,而是来学习的。通过学习,让民族的东西更精致更高端。让紫砂走向世界,这是他们这代新紫砂人肩负的使命。 紫砂 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崔龙喜此次是带着60多把紫砂壶和几件其他紫砂工艺品参展的。记者在几十平方米的展厅内看到,他的这些作品,没有一件是重复的,都有自己的“个性语言”,并且充满了时代气息和美好寓意。 “紫砂”作为传统的中国工艺,已经从最初的实用性发展到了实用和艺术观赏并重阶段,并成为重要藏品。在杰出的紫砂工艺中,不仅融入了中国原始的制陶技术、商周的青铜工艺、唐宋书法绘画、明代的家具线条,还融入了舞蹈、诗词、色彩、服饰、雕塑、篆刻、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因此,崔龙喜认为,紫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一壶在手,把玩的是品位,收藏的是文化。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王建中教授,从1983年就开始搞紫砂艺术,至今还在做,做了送人、自用或收藏。他认为紫砂是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继承传统工艺最好的品种,不光实用,更具有收藏价值。他觉得崔龙喜的作品做了不少尝试,在探索新紫砂的一种方向,有自己的特点。 崔龙喜的每一件作品都寓意深刻。有的在歌颂和谐盛世,如“三羊开泰壶”;有的是为今年的奥运会助威,如“和谐中国”、“好运北京”、“扬帆青岛”、“驰骋香港”四把壶;有的正担忧严峻的生态环境,如“圣泉湖”,那一滴朝露似在提醒人们:珍惜水资源!此外,徽州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良渚玉琮壶”是他对中国古代文化思考的结晶。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一支古文明,具有5000年的历史。玉琮是用来祭地的礼器,也是良渚出土最多的玉器,崔龙喜从良渚归来后,颇多感慨,遂制作此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