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纪后期,在中国北方的女真人统治区域,窑工们创烧出了一种装饰新颖的彩瓷一红绿彩瓷,给陶瓷家族增添了新品种,开创了陶瓷装饰艺术的新时代,也为明清以来中国五彩缤纷的成熟彩瓷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初,红绿彩瓷引起了研究界的注意,当时称其“宋加彩”,这一名称沿用了很长时间。近年来,陶瓷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女真人统治区内的北方金代陶瓷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宋加彩”面目越来越明晰,它作为早期成熟的彩瓷也逐渐为学界所共识。
迄今,经正式考古发掘,发现红绿彩瓷的古窑址有山西长治八义窑,河北磁县观台窑、观兵台,河南鹤壁集窑、焦作牛庄窑,山东淄博磁村窑,可以确认这几个窑口烧造红绿彩瓷。在这些窑口以外,也发现留存红绿彩瓷的窑址,如山西浑源、介休城南街瓷窑,河南的新密窑沟、登封曲河、鲁山段店、禹州扒村,修武当阳峪等地都发现过红绿彩瓷,但这些窑口有的并不烧造红绿彩瓷,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在以往的发现中,生产规模最大、品种较丰富的窑口当为长治八义窑。该窑口以烧制红绿彩瓷为主,也烧制质量上乘的黑画花或铁锈花及其他品种瓷器。
从目前发现看,红绿彩瓷的出土地区和原产地区在装饰上存在差异。出土地区指产品流通使用地,系生产窑口以外的地区。这类遗物在原产地(窑址)中不可能见到,比如红绿彩贴金器,它是成品器流通到市场后,使用者依其所需再进行加工而成的器物,在窑址中不可能找到。这有些类似后世的珐琅彩瓷以及外销中东、欧洲的大量青瓷、青花瓷,它们都经使用者依自己需要而进行包嵌金银的再加工。原产地区指烧造窑口。金元红绿彩瓷的烧造窑口现已确认的有前面所列几处,基本上为金后期至元中期烧造地,元代中晚期乃至明初北方烧造红绿彩瓷的窑口目前还不能确定,有可能为前面确认的烧造地点,也可能另有所在。经调查发现,红绿彩瓷器的窑址在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还有很多,约在30处以上。
白釉红绿彩瓷是在唐三彩、宋三彩低温彩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装饰品种。它是在1150℃左右高温下将白釉瓷或白釉下黑彩瓷烧成后,再在白釉之上以红、绿、黄等彩料勾画或涂染出纹饰,第二次入窑以800~900℃低温烧成。红绿彩中的红彩是伴随着这种彩瓷出现的中国最早的矾红彩,它是金代北方窑场的一大发明,为明清景德镇釉上彩工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
从目前的发现看,红绿彩瓷品种较多。最常见的是自地上施加红绿彩,还有酱地红绿彩、绞釉加红绿彩、孔雀蓝加红绿彩、黑釉加红绿彩等等多个品种。白地红绿彩品种本身,也有篦划花加彩、印花加彩、划花加彩、贴金加彩等多种。红绿彩瓷的出现将中国的瓷器带向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长治八义窑率先创烧了红绿彩瓷,开创了我国瓷器史上多彩装饰的先河,为以后的五彩、斗粉、粉彩、浅绛彩瓷的出现,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有关方面1996年曾对长治窑作过详细调查和小规模试掘,近年来也有一些重要发现。资料表明,11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期以前(金代后期至金或略晚),在长治八义、东山、南泉庄一带大量烧造以红绿彩为主的器物,同时烧造白釉黑画花、黑釉、钧釉器物和低温三彩器物。按施彩方法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在高温烧成的白地黑彩瓷上再加填低温红、绿、黄彩。第一次高温烧成的白地黑彩依需要再配以二次低温烧成的红、绿、黄彩,白地上衬托出的黑、红、黄、绿各种色彩,斑斓多姿,已完全具备了五彩的特性。这种装饰主要见于瓷塑类器物上。第二类是在素白瓷上以红绿黄三彩勾画或涂染各种纹饰,其与第一类的区别是没有釉下高温黑彩的使用,红彩为主要色彩,黄彩仅用于花叶的叶头和边饰以及部分装饰。第三类是在素白瓷上仅以红绿二彩勾画各种纹饰,红彩为主要色彩,纹饰中的主要部分如鱼藻纹中的鱼、花草的花卉、禽鸟纹中的鸟等,全部用红彩绘出,绿彩仅用于辅饰,多为花草轮廓线或边饰填彩。第四类是在绞釉(或称为绞化妆土)器物上加饰红绿彩,目前仅见长颈瓶采用这种双重装饰手法。第五类是在素白瓷上施加红或绿色单彩,是红绿彩瓷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目前所见红绿彩贴金或描金一类的器物标本,应当是产品流通到市场以后进行的再装饰,在窑址堆积标本中是看不到的。
长治窑红绿彩瓷器装饰题材丰富,手法多样。花草类以牡丹花、栀子花、菊花、荷花为主,各种花卉在表现手法上又有多种形式。如菊花在花瓣的表现上就有四五种,牡丹花和其他的花样也各自有别。碗盘类器物往往在器物内底加绘带枝叶的双桃。开光装饰是常见的手法之一,开光内或为花草或为文字。开光文字有“富贵长命”“龟鹤齐寿~清净道德”“南屏晚钟”等,多为吉语,表达美好的心愿。禽鸟类纹饰题材活泼,充满生机。鱼类纹饰较多,有金鱼和鲤鱼之分。
长治窑生产的红绿彩瓷,彩色呈色稳定,在绘画手法和色彩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了较成熟的阶段。胎色大部分为土,基本烧结,但断面无玻璃光泽。经测试,烧成温度在1140℃左右。有少量灰胎器物,可以明显看出是火候过高所致。白釉、绿彩、黄彩都有细密纹片,而红彩没有这种现象。红彩的色调多呈枣红色,但由于色料分散得不太均匀,有深浅不均的现象,表面不甚光滑平整,有毛糙的颗粒状凸出物,这是彩料颗粒细度不够所造成的。长治窑的黄彩和绿彩则呈色纯正。
就目前掌握的山西红绿彩瓷考古资料看,长治窑生产红绿彩瓷器的时代当在金代中期以后至元代立国前后或略晚。汾西县一座纪年砖墓中曾出土一件红绿彩碗,墓葬年代为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从烧造工艺和胎质、胎色看为长治窑产品。元代中期以后的墓葬中常出土红绿彩器物,而这些器物的烧造地点目前还不明确。从翼城县元村元代晚期墓(至正六年,即1346年)出土的红绿彩小俑看,其已走向衰落,它和金代晚期(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早期)最为辉煌的红绿彩烧造期产品相比,已是落日余晖。
元代红绿彩器物在山西南部的翼城一带出土较多,山西西北部也有出土。所见器物以小型玩具人物为主,在古玩店时有所见。这时期的器物在呈色上已经显得粗糙暗淡,绿彩发色不正,红彩呈枣皮红且颗粒较粗,整体工艺衰落,其烧造窑口目前尚无线索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