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海
归航
欢乐的渔民节
日前,由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山东省城市雕塑成就奖揭晓,荣成滨海公园里的“归航”“欢乐的渔民节”“老海”3座雕塑获此殊荣。这些获奖雕塑都有怎样的文化特质?对城市建设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连线采访了这3座获奖雕塑的主要设计者、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王颖生。
“归航”:再现生命的韵律
在滨海公园长5000米的金沙滩上,一组名为“归航”的雕塑最为抢眼。在一条10多米长的石质座基上,7名年龄不一的渔家壮汉向前倾斜着身子奋力地拖着绳子。他们双目圆睁,似乎用尽了全身力气,张大的嘴巴中仿佛正在喊出浑厚有力的渔家号子。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动地再现了荣成渔民的生活。很多游人经过此地都禁不住合影留念。
“归航”由王颖生和中央美院教师董磊共同设计。王颖生说,他与荣成有很深的渊源。自上世纪五六十年始,荣成即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固定的实习基地。每年,他都会背上画夹前来写生,十几年里,他和学生们的足迹遍布了荣成大大小小的渔村,一幅幅反应渔村生活的佳作,表达着他对渔民们难以言说的深情。
“归航”内容简单,寓意深刻。董磊说,这座雕塑体现了渔民辛勤劳作一天后,晚上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全家人的期待,安全归航。整组雕塑体现了生命的韵律,也体现了渔民与大海的沟通,是一个集静态美和动态美于一身的作品。7个渔家汉子拥有不同的年龄、性格、动作,但都代表着渔家人朴实的品质。“归航”代表着收获,表达着亲人平安归来的喜悦,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人们心态、情绪乃至性格的影响。
“老海”:见证岁月变迁
粗壮的短发倔强地竖起,茂密的络腮胡子代表着丰厚的阅历,脸上的条条沟壑是岁月和海风留下的痕迹,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粗犷健壮的身体曲线……滨海公园明珠广场南边,有一个孤独的老人坐在海边,他就是雕塑“老海”。
“老海”高2.8米,宽1米,是一个典型的渔家汉子形象。他左手撑在腿上,右手捏着旱烟,若有所思地望着大海,仿佛在感慨岁月的流逝,也仿佛在思念出海后再也没有归来的亲人,或者渴盼着风调雨顺后的收获……
王颖生介绍,“老海”靠海为生、以海为名,反映出早期渔民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而导致的生活困境。“老海身上有着渔家汉子所有的品质与特点。”王颖生说,饱经沧桑的老海,目视着大海,仿佛大海是他心灵倾诉的对象。他用深邃的目光,来见证历史的变迁,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谈及“老海”的创作灵感,王颖生意味深长地说:“荣成有着丰富的海文化,伴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捕鱼工具不断更新,渔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们对最初简单、从容、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有着难以割舍的追忆,老海的形象也就应运而生了。”
“欢乐的渔民节”:走向开放现代的新荣成
在占地2.5万平方米的滨海公园渔家乐广场中央,有一组雕塑就是“欢乐的渔民节”。雕塑中,两名渔家汉子正在四溢地敲着渔家大鼓,旁边7人正随着欢快的鼓点载歌载舞,其中还有两名外国人。
王颖生介绍,“欢乐的渔民节”构思来源于荣成石岛大鼓的民俗文化。在风调雨顺之年,渔民们总是通过各种仪式,载歌载舞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也表达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在整个设计中,他还特意设计了两个金发碧眼的外国铜人,伴随着当地渔民敲打的欢快的节奏,两个老外也跟着起舞。“荣成由昔日的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城市,这一元素的设计,也寓意着荣成逐步迈向国际化。”
雕塑:提升城市品位的着力点
在滨海公园还有一处雕塑同样引人注目,它就是获得山东省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三等奖的“海之舞”。从北侧进入广场,首先就能看到这组“海之舞”雕塑。鱼儿在海草间游动,海草也随着海水的波动慢慢摇曳,翩翩起舞。典雅雍容的舞步、柔美动人的舞姿营造出一副旖旎的海底风光。
近年来,荣成市把城市雕塑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着力点。荣成市建设局公园管理处主任张宗国表示,城市雕塑的建设既改善了城市面貌,又极大地提高了荣成的城市品位,为外地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滨海公园规划之初,他们就考虑到雕塑的选址。为保证雕塑设计质量,他们特邀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师参加雕塑的选址、设计、安装,使其既符合荣成海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规划设计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