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术欣赏是一种富有丰富想象的精神活动。美术欣赏是一种富有丰富想象的精神活动,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美术作品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结果,它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与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它具有审美价值,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与人们交流——色彩、线条、块面等,表达不尽的言语……中学美术欣赏,是一个重要内容,面对着每一幅作品——无韵的诗、无声的音乐,怎样使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理解好美术作品。想象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联想,创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美术欣赏活动是借助形象思维活动,而形象思维最易激发联想。在欣赏教学中,面对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的提问,发挥其想象的创造活动,开动脑筋,想象出思维无法想出的事物,往往新颖,别有趣味。作为美术教师,要在关键的时刻,抓住学生闪光的创造性火花,使之更加耀眼、光茫,上好美术欣赏课,使这一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发挥它应有的功效。二、美术欣赏,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想象的精神活动,大体可分为审美感觉、审美理知、审美心象、心境共鸣四个阶段。色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美术之美是通过视觉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产生的活动。绘画的形、色、线的排列组合、明暗、笔墨结构、布局等造型因素,运用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不同各类的形式、工具、材料,在平面上实现形象创造或整体艺术构成。其中雕塑则以形面、体积、影像结构和贯穿运动线等造型因素,运用雕刀,大理石、青铜、木料等多种多样的材料,在空间实现形象创造和整体艺术构成。而学生们面对着一幅幅油画、肖像画或一幅水墨写意山水、工笔花鸟、一座雕像,被造型性艺术形象、色彩攫取光线,首先被唤起视觉印象,引起审美注意而开始欣赏过程,这就是审美感觉阶段。作为中学生很容易面对精湛的作品激动不已,更容易被美丽的色彩所感动,如印象派的斑斓的色彩、野兽派简炼的画面都会首先在视觉上给学生一种迥然不同的感受。审美感觉过后,便是审美理知阶段。优秀的美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隐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着精神性的内涵,即意蕴美。作为审美感觉,毕竟只是及于对象表层的心理活动,如何很好地抓住这个心理活动的感受,使之上升为理性的欣赏层次,关键是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必须付之以相应的精神创造动力。面对罗丹的大理石雕象《沉思》,它透露出少女的呼吸,体温和冥想,我们感觉到她的秀美聪颖的脸和浸入梦幻之中的纯洁的心灵,然而她低着的头及帽子的边缘,甚至颈项、颔都在一块粗大的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的枷板中一样,但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在审美感觉、审美理知的基础上,审美心象是超越感觉和理知的审美阶段,在具有整体的审美欣赏运用中实现。审美心象的构成,要求欣赏者运用再创造的想象力、联想力和感觉移入,进入艺术境界之中,才能构成欣赏者和作品——即审美主体的心境和审美客体的艺术意象相统一、相复合的心象。审美心象的形成是艺术欣赏活动进入审美的重要标志,审美心象必定带有欣赏者的想象色彩、情感色彩、幻觉色彩以至于夸张色彩。例如:凡高的《葵花》,作为一幅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线构成,以至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躁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它的艺术语言的鲜明性与模糊性,它那以为基调有意味的形式,具有充分的暗示性,召唤欣赏者的审美想象力。审美共鸣,则是独具的高尚情致的集中表现,也是审美主体在欣赏的创造活动中所能得到的精神补偿。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着一种特殊的精神探索的焦虑,一种生气勃勃的可塑性,在心境共鸣的完成阶段里充满着一种愉悦的经验、一种由衷的赞美、一种忘我的欣喜和各种情绪冲撞产生的心灵净化和精神的升华,如伦勃朗的油画肖像《戴盔的人》可以称得上杰作,它主要借助明暗对比的形式要素来构成一爱国勇士的肖像,明暗对比有着多色调的可能性和造型力。金盔用亮而暖的橙调画成,亮的一侧产生锐利、坚硬、似乎敲得出声的铸型纹理效果。人的面部总体同头盔的中间色调一样暗,只有高光部分较亮。面部是色相的明与暗、暖与冷、模糊与清晰的一种巧妙构成。它的轮廓节奏起伏,最终在阴影的半昏暗中颤动、消失。肌肉呈现出悸动的感觉,由于它的高度写实性,赋予形式一种罕见的生命深度、力度。所以每一次欣赏中都令人惊叹不已,给每一个人心灵深处以极大的震撼和共鸣。总之,美术欣赏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既是存在着的,又是不可截然分开的,贯穿欣赏的整个过程。在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每一个阶段融汇在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之中,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并发挥想象,使美术欣赏这一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起到它最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