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玺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是集雕塑、书法、镌刻、铸造于一身的古代文化精萃,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收藏、欣赏价值。自宋以来,玺印一直受到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和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并广为收藏著录研究,从而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玺印学。 一颗小小的方寸古玺透出了我国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并映衬着他们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高度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从这些印文和印纽上我们窥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爱好和憎恶,是研究他们风尚、习俗的很好实证材料。 玺印的印文是镌刻在金、银、铜、玉等各种物质上的最可靠的文献资料,它包括了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官制、地理、历史、社会史以及民族、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这些资料是印证、补充、纠正文献史料的很好旁证。 1784年在日本的九州福冈县糟屋郡志贺汀出土了一枚金印,印文为“汉倭奴国王”,其纽为蛇形,2.3厘米见方。这方印长期以来在日本的学术界争论不定,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枚金印发现172年后的1956年,在我国的云南省晋宁石寨山一座汉代滇国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枚与“汉倭奴国王”金印十分相似的金印,同样是蛇纽,印文为“滇王之印”,从而平息了日本学术界一百多年的争论。 无独有偶,1981年,在江苏省扬州邗江甘泉又发现了一枚“广陵王玺”金印,这枚玺印印文风格也与“汉倭奴国王”印完全一样,就连重量也完全相同。无怪它在赴东瀛展出时令参观者叹为观止。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就已经开始了。 玺印是一门篆刻艺术,尤其是秦汉玺印,已经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向为古今篆刻家所师法。但我们这本书并不讲篆刻艺术,而是通过介绍自商代到明清玺印的发展线索,指出各个时期玺印的特征,从而使广大玺印的爱好者和收藏者在鉴定和欣赏时获得一些基本知识。 玺印肇始于捺抑陶器的微记 中国的玺印究竟产生在什么时候,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三皇五帝说汉代道家根据《春秋·运斗枢》记载“舜为天子,黄龙负玺。”的传说,认为早在三皇五帝即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了玺印。 三代说南朝史学家范晔在其《后汉书·祭祀志》中说:“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玺印,以检奸萌。”三王即指夏、商、周三代之王。这个时代范围太长,无法知道确切的时间。但范哗却指明了一点,即玺印产生的原因是阶级社会中“诈伪渐兴”的结果。 春秋说根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并举出“夏虚都三玺”即“夏虚都司徒”、“夏虚都左司马”、“夏虚都丞”三方印为证。 战国说根据先秦古玺、封泥实物多出于战国时期,以及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状况论定。